【韋伯望遠鏡創新突破 「巨龍弧」 首次發現超過40顆獨立恆星】

綜合外媒報導,國際權威期刊《自然天文學》(Nature Astronomy)近日刊載研究指出,天文學家利用韋伯太空望遠鏡(JWST),在一個名為「巨龍弧」(Dragon Arc)的遙遠天體中,觀測到超過40顆獨立恆星,創下觀測紀錄。這些恆星的光芒歷經近65億年的時空旅程才抵達地球,此發現不僅突破天文學的觀測極限,更為探索早期宇宙揭開新篇章。

「巨龍弧」的形成與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預測的「重力透鏡效應」(gravitational lensing)有關。當光線穿越一個大質量星系團的強大引力場時,會因重力影響而產生彎曲、放大或多重影像。「巨龍弧」正是距地球約40億光年的星系團 Abell 370,扭曲背後更遙遠星系光線所形成的獨特形狀,研究人員進一步利用星系團內游離恆星產生的「微重力透鏡效應」(microlensing),成功分辨出「巨龍弧」中的個別恆星,突破以往只能觀測整個星系的限制。

亞利桑那大學的天文物理學家孫峰武(Fengwu Sun)表示,韋伯望遠鏡的紅外線觀測能力遠勝於哈伯太空望遠鏡(Hubble Space Telescope)。相比哈伯僅能觀測到約7顆恆星,韋伯此次捕捉到超過40顆,證明大規模研究遙遠星系中個別恆星的可行性,並有助於探索星系中的暗物質分布。研究指出,這些恆星多數為「紅超巨星」(red supergiants),即質量龐大、溫度偏低且已進入生命末期膨脹階段的紅色恆星。由於紅超巨星亮度不及藍白巨星,此類恆星一向難以觀測。韋伯望遠鏡的紅外線技術成為此次發現的關鍵。這項發現標誌著天文學觀測能力的重大進步,並為研究遙遠星系的演化提供了嶄新視角。科學家預計未來將能在「巨龍弧」中發現更多隱藏恆星,深入探討早期宇宙的形成與結構演化。